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黄秋霞
7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并介绍和解读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说,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介绍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几年,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海鸟更多了、滨海湿地也更美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一是坚持系统观念,陆海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构建了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部门间合作更加有力,区域间协同更加顺畅;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美丽海湾建设成效不断彰显,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三是坚持重点攻坚,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了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并且实现“六年连续增长”;四是坚持依法治海,海洋生态环境监督执法不断加强。
“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和成就。”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海和谐之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守正中创新,坚持生态优先,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行,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海域管理模式也从“平面”转向“立体,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与世界各国凝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资源养护等国际规则制定。
白皮书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有关情况。郭芳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保障,在立法方面,国家层面制定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海洋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渔业法》《海警法》则分别对滨海湿地、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执法作出了明确规定;沿海各地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进行地方立法,如海南省出台了珊瑚礁砗磲保护规定,厦门市出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与栖息地保护的规章,效果很明显。在执法方面,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海警局等部门建立了监管执法机制,在常态巡查执法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
白皮书提到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目前,全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大约15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红线。孙书贤指出,“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划定过程中,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优先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为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我们还与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规范了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类型和管理要求,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部门监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