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东街道纪工委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项改革”要求为纲,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力量不足、眼界不宽、办法不多等基层监督“痛点”,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健全监督网络、细化监督方法,切实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打通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
一、壮筋骨充实监督力量,让队伍强起来
人才强则动力足,兴东街道纪工委严格对照“五项改革”要求规范机构设置,整合监督力量,加强监督合力。对本街道“两专三兼”人员配备、履职等情况开展自查,明确纪检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对专职纪检干部兼职、主业不清等问题及时排查整改,坚决杜绝“专职不专”和非行政人员混岗现象,做到人岗合一、专职专责。兴东街道现配备专职纪工委书记1名,专职纪检委员1名,从事财政、民政、扶贫等工作的兼职纪委委员3名,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优、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纪检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开展监督工作打牢人才基础。
为充实基层监督力量,拓宽问题线索收集渠道,兴东街道纪工委在辖区内的11个社区,选聘正风肃纪监督员22名,架设全天候、无死角、高精度的基层监督“探头”,把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对正风肃纪监督员坚持严管厚爱,从政治表现、监督意愿、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细化选用标准,规范履职行为,完善考评机制。对长期不履职、履职意识不强的“老好人”及时解聘,确保正风肃纪监督员的本领经得起推敲,工作看得见成效,以“小支点”撬动“大监督”,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二、抓培训释放监督效能,把能力提起来
针对基层纪检工作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兴东街道在选优培强、充实人才的同时,以“多元”培训补短板、练内功、强本领,冲破基层“无人干、能力弱”的桎梏。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兴东街道纪工委分期分批培训基层“两专三兼”人员和正风肃纪监督员54人次。培训内容既包含《政务处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纪法知识,也囊括了基层监督的工作职责和方法技巧。年内组织座谈研讨3次,邀请元宝区纪委监委的业务骨干做经验交流,为基层正风肃纪监督员现场释疑解惑,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给出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持续提升兴东街道纪检监察干部和正风肃纪监督员的业务能力,扩大改革成果。
二是强化“实战”锻炼。为切实增强履职能力,提升实战技能,兴东街道纪工委全面落实“以干代训、以案代训”的培训制度,组织专职纪检干事到元宝区纪委监委机关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实岗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纪委业务培训,并多次参与协助市纪委案件查办工作,确保基层纪(工)委书记信访举报会处理、调查笔录会制作、调查谈话会开展、违纪案件会处置,在多岗位历练中迅速成长。
三是拓宽“自学”渠道。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任务重、节奏快、标准高,要确保监督执纪工作执行到位,就必须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储备。为此,兴东街道纪工委组织街道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和正风肃纪监督员关注“丹东纪检监察”、元宝区纪委监委“学纪讲法”等微信公众号,了解掌握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廉政动态、政策解读、警示案例。同时,兴东街道的纪检监察干部也积极参与“学纪讲法三分钟”短视频的录制,结合本职工作选取一个知识点进行视频授课,在讲与学的有机结合中分享工作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三、重实效创新工作方法,让探头亮起来
强化日常监督,注重源头预防是兴东街道纪工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推手,通过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常态化监督,实现了基层纪检工作由事后处理,向全程监督转变。
一是紧盯重点,靠前监督精准有力。在日常工作中,兴东街道纪工委抓准关键领域和风险点,积极延伸监督范围,重点对街道党工委决定内容的执行情况、扶贫领域和民生领域等惠农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行为重点开展监督。同时,积极落实廉政约谈制度,定期对关键部门责任人、新任职干部和苗头性干部谈,强化广大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二是抓早抓小,教育警示防微杜渐。监督“及时到”,才不会事后“没想到”。兴东街道纪工委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等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对街道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逐级开展警示教育,从思想行动上守牢纪律红线,消除腐败隐患。今年,兴东街道纪工委聚焦餐饮浪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热点问题,紧盯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廉洁自律情况,及时走访倾听民意,收集问题线索,全年逐级开展廉政提醒谈话200余人次,筑牢党员干部廉洁防线。
三是拓宽渠道,横遍纵底精准到位。兴东街道纪工委积极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通过在辖区内张贴公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群众公布12388监督举报电话及网络举报平台,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同时,充分发挥辖区内正风肃纪监督员熟悉情况、善于沟通的优势,结合走千家进万户系列活动开展走访排查,广泛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查找廉政风险隐患,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矛盾问题的解决,不仅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更多群众的监督热情,不断延展监督范围,促进基层监督工作的良性循环。